位置:首页-正文
 
 
好家风是永不褪色的“护身符”
更新日期:2025-03-21   浏览量:181  来源:本站编辑
 

家风正则党风清,家风严则政风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中,家风不仅是涵养品德的“精神沃土”,更是抵御贪腐的“护身符”。它既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塑造个人廉洁自律的品格,又以制度化的约束为权力运行划清边界,成为党员干部修身齐家、拒腐防变的关键屏障。

    传统家风滋养廉洁初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风的道德教化作用。从“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勤俭持家,到“非淡泊无以明志”的修身准则,传统家风中的廉洁元素为个人道德养成提供了最初的精神坐标。家庭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通过家规家训传递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价值观,使家庭成员在成长中形成对廉洁的认同与敬畏。例如,诸葛亮《诫子书》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诫后代,颜氏家训强调“克己复礼”,这些文化精髓至今仍为廉洁文化建设提供智慧滋养。正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让家风成为个人抵御诱惑、坚守底线的精神根基。

 红色家风赓续精神血脉中国共产党人将传统家风与革命理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红色家风。毛泽东要求子女“吃苦、求知、进步、向上”,周恩来定下“十条家规”杜绝特权,焦裕禄教育子女“不搞特殊化”,这些典范以严于律己、大公无私的精神,为党员干部树立了家风建设的标杆。红色家风不仅凝聚着廉洁为民的智慧,更通过代际传递升华为社会公德。例如,杨善洲将毕生积蓄捐献给贫困山区,其家风中的奉献精神成为廉洁文化的生动实践。传承红色家风,既是对初心的坚守,也是对廉洁文化的时代诠释。

制度约束融合家风教化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将家风从道德倡导上升为制度规范。《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纪律处分条例》对家风失管失教行为作出惩戒规定,形成“不敢腐”的制度威慑。同时,各地创新实践将家风融入监督体系:杭州市纪委监委连续七年开展“廉洁好家风”主题活动,通过家庭助廉、家风倡廉等举措,推动制度与文化的协同发力。这种“制度管权+家风润心”的模式,既划定权力边界,又激发家庭内部拒腐防变的自觉性,实现“护身符”的双重防护。

示范引领涵养清廉家风家风建设的关键在于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名节和操守”,这不仅是对自身的要求,更是对家属的严格约束。从“莫用三爷”的古训到“防止家人打旗号谋私利”的现代警示,领导干部需以行动传递清廉信号。例如,郑培民要求家人“不收礼、不特殊”,陈云拒绝为亲属安排工作,这些事例表明,唯有以严家教、正家风筑牢家庭防线,才能避免“一人不廉,全家不圆”的悲剧。家风清正,方能带动党风政风清朗,形成“上呼下应、上行下效”的良性循环。

好家风既是砥砺品行的“磨刀石”,也是抵御贪腐的“防火墙”。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背景下,家风建设已从家庭私域走向公共治理领域,成为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唯有以文化浸润涵养家风、以制度规范约束权力、以红色基因筑牢信念,才能让“护身符”真正发挥抵御风险、守护清廉的效能。党员干部当以家风为镜,常照初心;以家风为盾,永葆本色,让清廉之风充盈家庭、浸润社会,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注入不竭动力。

关闭】【打印此页
网站首页 |  本地动态 |  政务公开 |  廉政文化 |  警钟长鸣 |  政策法规 |  廉政图片 |  互动平台
 
Copyright © 中共三门县纪律检查委员会 版权所有2008
 
备案号:浙ICP备11030085号-1 技术支持:三门金桥网络